没法,只能收下。
“今日那笋,大板喜欢,这酸菜你们带回去,挖了笋来,还能再吃几顿。爱吃就要趁新鲜吃,趁心里有念头的时候吃。”刘得益看着两个孩子,笑容满面道。
付东缘今天没听到一句周劲夸他的话,挑着眉问:“大板真的喜欢吗?”
周劲闷声点头,没说多喜欢,但心里已经将河源村附近山里的竹林盘过一遍了,知道哪儿的笋新鲜,哪儿的笋正冒尖儿。
“我们走了,叔您别送了。”小楼下午要去学堂,先走一步,付东缘与周劲向刘得益辞别。
“好,好,你们路上慢些,我就不出去了。”刘得益只送到后院天井处,连门都没出。若付老板在,这个活儿,应该是他的。按照他的脾性,定是要送到城门处,看着哥儿和哥婿上了车才会折返。
刘得益要替老板演这出戏,只能演屋里的,要是和哥儿、大板一起出现在大街上,会引人怀疑。要想将这戏长久而不出错地演下去,只能低调为上。
周劲和付东缘来到街上,去给凤姨买东西。
付东缘最初的设想是买双千层底的布鞋,结实又耐用。
和周劲一样,凤姨出行靠的是草鞋,走坏了就再编一双。但听周劲说,凤姨住的马头崖,都是怪石嶙峋的山岩,在这样的山路上走,太容易划伤脚了。
送鞋最实用。
周劲赞成哥儿的主意。
进了一家卖鞋的铺子,付东缘挑挑拣拣,选了一款样式简单颜色也不花哨的千层底布鞋,问店老板多少钱。店老板开口要价四百五十文,说他们做鞋的手艺是京城的老工匠传进来的,整个开阳县只此一家。
四百五十文?
太贵了!
不是付东缘心疼钱,他这东西买下了,也很难送出去。
一双草鞋才三文,自己编的还不要钱,要是被凤姨知道这双鞋是用将近半贯的钱买下的,怕是怎么着都不肯收。
砍砍价倒是能抹个零头,少个几十文,但这样的价钱对于一个月只花几个铜板的农家人来说,还是太贵。
付东缘这个不熟悉这个朝代物价的人,看了都想退出去,别说周劲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庄稼汉了,他要知道这里随随便便一双鞋都要几百文,根本不会踏入。
他脑袋里飞快换算的是,村子里的肉贵些,但墟场的便宜,等墟场开市了,猪肉卖十五文一斤,四百五十文可以买三十斤的猪肉,他这辈子都没吃过这么多的猪肉。
周劲还在那傻站着,计算一双鞋等于多少粮食、多少肉,人已经被付东缘拉出了卖鞋的铺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