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泥摔进砖架之后再蹲下,用手把不平整不紧实的地方压一压,然后用线弓把泥砖的表面割平。
提起砖架,倒扣在晒砖的地方,把砖架提起,两块方方正正的砖就做好了。
倒完一次砖,还要用水把砖架内部冲一冲,洗干净,免得下次倒砖的时候粘黏。
这只是前期制砖的工作,进窑烧制以前需要重复以上的动作,直至两万五千块砖全部打完。
这个工作量让周劲家的四个来做,怕是要不眠不休地干一个月。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精力,所以他们请了村中的青壮来帮忙,按日付工钱,三餐的伙食还有早上、下午的茶水与点心,都由他们来提供。
工钱倒是其次,多少人是奔着缘哥儿的手艺来的,都想吃那一口吃了就念念不忘的豆沙包,还有做的青豆山药糕、香菇包、炸馒头、煎饺……哪一种是吃过能忘的?
茶点就这般引人垂涎,别说早中午三餐正餐了。
就算是大杂烩一锅焖,也能吃得连汤脚都不* 剩。
因为不想收工钱而没被选上的“打砖人”大牛那叫一个气啊,听说有这么多好吃的,后面说什么都要来,他就不信自己干了活,出了力,周劲与缘哥儿这两个人好心善的夫夫会不给他这一口吃的!
砖弄完,晒上几日,变坚固了,就可以用瓦刀把不平整的边缘削去,成为一块真正意义上方方正正的砖。
这个活就适合小孩和妇人来,不需要那么大的力气,要的是能沉下心,细致。
付东缘叫了几个半大少年和一直想找活干的婶子来干这个事儿,给工钱也给吃喝。
村里的学堂倒塌以后,这些孩子没处上学,又想给家里帮些忙,解决生计的问题,整日在峭壁上、山涧里寻奇特的草药卖,那很危险,不如在这踏踏实实地干着,他给工钱。
那些婶子也是,去其他村找活计又远又不方便,不如就近干来的好。
砖弄完,还得弄瓦。做瓦更复杂一些,对手艺的要求也更高,得请专业的瓦匠来。
周劲与付东缘请了村里的一个老瓦匠,还从外村找了两个学过怎么制瓦的小工,听从老瓦匠的差遣,一起来弄。
砖与瓦是同步进行的,都弄好之后,再建窑开始烧制。
烧窑要准备的柴火,付东缘家也早早就开始囤积了。
他们要烧青砖,烧青砖的难度要比烧红砖大。自然,烧出来的砖头,青砖的强度要比红砖大,而且耐磨,耐搬运,不易破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