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也煋的印象中,小学同学里就有喜欢将中成药当作饮料喝的人。
据说是家里不让喝那些包装饮料,饮料店里买的就更不允许了,所以只能接着“预防感冒”等由头,喝点儿板蓝根什么的。
其实这倒也没多大的问题,只是药物总归是药物,是药三分毒,这也算不上“健康饮品”。
就算是喝茶,喝多了也不好,不同体质在不同地域喝了也有不同的反应。
他不打算将中成药做成“饮料”,只是想帮助小秦研发出适口又有效的药。
现在中药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患者难以接受服用,药效和成分实际上是优势。
在这个时代,人们大多会去追求一些“纯天然”的东西,而中草药就相当符合。
虽然人工栽培的药材近些年也多了起来,但是与西药相比,人们还是会认为中药更加“纯粹”。
不过在提炼和萃取方面,西药是下了不少功夫的。
只是看不懂成分表的药品,和看得见真材实料的药物,观感上就有特别大的差距。
喜欢喝凉茶、下厨的人,或许读不通顺西药的成分,可认得出中药里的几味药材。
这不是本土和外来的差距,而是人们对药物熟悉程度的差距。
许多可以入药的中药材,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。
只是有的人将它们放进了药罐里,有的人将它们放进了砂锅里。
例如八角,既是常见的调味香料,又是有多种疗效的中药材。
“前辈,这一味药材,是我没有见过的。”小秦仔细研究了一遍古方,一些药材的名称虽和如今的叫法不同,但还是对应得上的。
可是其中一味,却是查遍了资料也找不到半点儿线索。
“什么药?”中医凑了过去,“我瞧瞧——”
他一看便看出了这药材的由来:“这是本市特有的一味药,别处的药方里定然是没有的,古籍没有记载也可以理解。”
小秦手上的资料来自各地,记载的大多是传说中的名药和各处都有的常见药材,缺漏了“当地特色”倒也说得过去。
毕竟世界上的草药那么多,也不是每一种都有详细记载的。
而且这味药材冷门到连普通话的名称都没有,只有当地方言能说出来其名字,如果不是本地人,就算去中药材批发市场也不一定能买到对应的药。
还好中医就是会说方言的本地人,而且对中药材的认知程度远高于一般从业者。
若是缺少了任何一个条件,都不会这么快就解决小秦的疑问。
听到讲解后,天才少年对中医的崇拜更甚:“还好有前辈在,不然我就卡在这一步了。”
在他心中,眼前人是最值得敬佩的对象,也是他探索更多医药的指路明灯。
如果不是对方,他是想不到本市的中成药方面有可以改进的地方,而且这些药是西医无法取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