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新几内亚……赤道那里吧,我也不太清楚,反正挺远的。解说用的是英语,洋人的语言,有机会我教你。”
一方是身上谜团重重的韩士诚,一方是看守所里的乔兆兴。宁绥把韩士诚的那篇论文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,不由得感慨,其详实程度,再高明的小说家都编不出来。
至于乔兆兴,案件侦查阶段,除去办案机关,只有律师能够作为辩护人会见犯罪嫌疑人。接受委托之后,宁绥便提交了会见申请,看守所两天内给了批复,定下了会见日期。
他不是没接过凶杀案件,曾经作为法援律师参与进了一起被家暴妇女反杀案件中,会见嫌疑人时,那妇女脸上的伤疤都尚未完全愈合。在他和检察官的共同努力下,案件最终被定性为防卫过当,虽然被告人还是要负刑事责任,但过失致人死亡的量刑会相对轻很多。
可那是建立在案件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。乔兆兴的案子迷雾重重,宁绥也不可能把怪力乱神写进辩护意见,那样法官真的会骂他神经病。
他开始好奇承办检察官听到钩皇菩萨时的表情了。
眼下固然还有太多乱麻似的谜团,但一系列事件已然把宁绥的关注全吸引到了韩士诚的身上。他发动各路人脉,终于联系上了韩士诚的家人,却获知了一个惊雷般的消息:
韩士诚的尸体不翼而飞了。
第8章 疯魔
他特意把韩士诚那篇论文打印出来,去图书馆借了一摞民俗社会相关的书籍,又把自己关在书房里,通篇细细研读。
可以说,他阅卷都没这么用心。
论文名叫《蠡罗山文明的神鬼信仰与文化内涵》,算是个小切口,去年十二月发表。人文社科不分家,何况攻读社会学拿的也是法学学位,因而宁绥的研究不算太困难。在他看来,这篇论文要是能附一些图片资料,说服力会大大增强。新文明,新世界,兴许能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。
可惜,一张图片都没有,连像样的参考文献都没有,真不知道他的导师是怎么运作,才能帮他发表这篇形式上就不适宜学术研究的论文。
“蠡罗山原本只是十万大山中的一个民俗传说,相传在每年立春及立秋后,大山西南部都会降下一场黑雨,雨后山隘中则会出现一个新的山口,那是进入蠡罗山的通道。经过笔者的探访,该传闻已被证实为真。”
“蠡罗山民对世间万物的信仰往往围绕于自身是否有利展开,大体可以分成两类:一类是以至高神“钩皇乌尔”、村寨守护神“迷司”为代表的,创造、庇佑自身的神信仰;一类是以至恶的魔王“无相尼”为代表的,侵扰危害日常生产生活的鬼信仰。”
“太妙了。”宁绥的眼皮开始发沉,“已经有点犯困了。”
写本科毕业论文时,宁绥就对自己的学术天赋有了清晰的认知,所以毅然决定放弃考研直接就业。然而,天不遂人愿,就算走上了工作岗位,该看的最新文献还是要看,才能适应法律这门学科的新变化,从而应用于实践。
“钩皇乌尔亦被称为‘姆神’,形象为九首双翼、女相男身的人形神。山中神像大多用蠡罗山盛产的一种黑色矿石打造而成,在传统信仰中,神像具有返老还童、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。无相尼则没有固定的形象,因其强大的力量,山民对其既厌恶又恐惧。山民认为,无相尼是‘鬼火’一般的存在,自己一旦失去了姆神的庇护,就会被无相尼烧灼而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