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孙皇后无奈点了点她的额角,笑道:“别胡说。魏侍中是心系万民之人,对这场赋税改制,他会比谁都乐意见到的。”
兕子歪着脑袋想了想,点头附和:“也是。老魏家穷得二十年的老锅底都快漏了,定然是不怕这个税那个税的,他可一点儿都交不起,连官袍上都是补子呢。”
“要不,兕子把耶耶的秋衣也多剪几个窟窿出来?”
长孙皇后:“……”
第37章 37 什么?百万吨的小土豆!
秋风起, 黄叶落。
长安城里的雁群早已南飞,只余下一些久居山岭的灰喜鹊、金鸡与朱鹮,藏在林间泽地预备过冬。
李二陛下也早早换上了一身全棉秋衣秋裤, 来回在两仪殿后殿走动着, 翘起的唇角一刻也没有放下来。
他忍不住又跟张阿难显摆:“这东西贴身穿着舒适又暖和,难怪兕子执意要弄来。朕也喜欢得紧!”
张阿难笑得跟朵花儿似的,嘴上连连应和。
心里却想:要不是这秋衣两肘和秋□□部都被掏出个洞, 陛下简直恨不得穿到外头,大朝会上给臣子们炫耀去!
迫于无奈, 李二陛下炫耀女儿的心思只能就此打住。
而另外一头, 高士廉与岑文本两位老臣正坐在萧瑟秋风中, 将手搓搓热乎, 饮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汤, 接着又埋头修书撰稿, 汇集天下世族的田产讯息。
这是一桩细活儿,累活儿, 须得慢工才能得出陛下想要的效果。
高士廉从三伏天一路忙到了入秋一场雨, 才终于从九等世族之间,按照李二陛下的打分排序准则, 挑出了一位黄门侍郎崔民干作为《氏族志》的第一等。1
崔民干这个人呢, 乃是博陵崔氏二房出身。崔氏既是李二陛下点名批评过的山东贵族, 又属于关陇河东豪强之列(关陇集团), 出现在《氏族志》之首, 李二陛下定然不会满意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,崔氏二房此番上交的田产赋税,也仅仅只是个应付了事的数额罢了。
若就此叫崔民干为首,后续的赋税改制想要推进, 只怕会难上加难。
李二陛下不过思索一夜,便差人给高士廉送话:“我朝三品以上官员中,或以德行,或以勋劳,或以文学至位显贵,从无例外。朕与诸卿共奋进这许多年,不就是为了舍名取实,重用我大唐实干官吏嘛。今日申国公选了崔民干为首,岂不流俗?”
君臣一番推心置腹,高士廉也被说动了。
李二陛下再接再厉,颁下旨意:“朕就以今朝品秩定高下,《氏族志》以皇族为首,外戚次之,降崔民干为第三,诸如此后类推。”
这一手牌打的甚妙。
王公们自是双手赞成的,满朝文武高官也附和同意了,就连交了一笔赋税的崔民干也咬咬牙赞和,觉得这是一桩不亏本的买卖。
不过数日,天下二百九十三姓就此列定排序,通过一册《氏族志》颁于天下。